2018-06-08

2018-06-08 2018

中国人对科学的三大误解

一、国人对科学的3大误解及由来
我们谈论科学,我个人认为,国人对科学还有着3大误解:
第一个误解:科、技不分;
国人汉语里面讲科学,很容易变成科技,而讲科技的时候,指的是技术。
所以当我们问,什么是科学?往往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是科技。当问什么是科技的时候,得到的答案常常是什么是技术,科学这个概念就被忽略了。这是我们国人的汉语里潜在的一个用法。
第二个误解:对科学赋予过强的功利色彩;
由于我们科、技不分,所以我们所理解的科学,还是救国救民、治国安邦。总而言之,在我们的认知中,科学是作为工具出现的,而不 是作为目标。

第三个误解:过分强调字面的“分科”意思。
我们常常说,科学乃分科之学,比较强调“分科”。所以,我们的科学教育里,就特别注重分科教育。
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,就有文科、理科之分。而且通常从小学开始,我们就会说:这个孩子将来学理科合适,那个孩子将来学文科更合适。 这三种误解从何而来?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:
第一、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的因素。
第二、国人接受近代西方科学的路径和历史遭遇很特别。
美国发明家查尔斯·凯特琳的文章(当年美国发明家是如何艰苦奋斗的),主要讲发明家之特质、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成就发明家的土壤。不过这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。凯特琳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,通向实用、发展生产力的发明家的典型,而且正是在美国20世纪初期应运而生的人物。但是,关于科学,还有诸多方面值得探讨:
第一、层出不穷的新发明不一定造福人类,最明显的是人类互相屠杀的军备的日新月异,还有当时认为先进的发明,后来发现有害,例如凯特琳发明的加铅的汽油和氟利昂制冷剂,现在已属于淘汰之列。关于这个问题,见《科学与人类祸福》一书。
第二、科学与技术不是一回事,科学精神不是实用主义的。中国人强调经世致用的传统妨碍科学思维的发达。这层意思可散见于《方孝孺和布鲁诺》一文主要就是表达这一观点,而绝对不是贬低方孝孺的殉道精神。
但是自己学识有限,特别是没有进入过自然科学,这个问题说不透。近见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,深得我心。吴国盛是科学史家,而且跨科学和哲学两界,这篇文章深入浅出,捋清了问题。

换另一种香烟的牌子也好,搬到一个新地方住也好,我们一直以或轻浮或深沉的方式,来对抗日常生活那无法消解的乏味成分。――杜鲁门・卡波特
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